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擁有的特有的文化底蘊能給鄉村精神的有效振興提供比較強大的精神動力,讓鄉村文化在當代文明體系當中找準自己的發展位置,得到重建以及復興,不斷促進鄉村文化的有效振興。下面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淺談一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
1、提高主體的文化自覺性以及保護意識
鄉土藝術家以及工匠們是農村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中的核心力量所在,必須將傳統保守的文化傳承觀念及時摒棄,把開放自覺的文化傳統意識重新培養出來,把自身獨特的精湛技術以及傳統手藝一點不留地傳授給后代人,同時,遵循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規則,繼續以提高農村社會精神文明水平以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自身的重點任務,繼續發展創新農村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而鄉鎮干部則是農村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搶救的主要前排人員,許多村莊都需要在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爭當創造者和擁有者,而他們同時又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革新者和踐行者,因此必須運用各種渠道和途徑,以進一步增強村莊的歷史傳承文化保護意識。不相同的領域中的社會團體,必須結合各自在學科及技術水平上的優勢,促進村莊內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能夠自覺接受保護,并積極同當地政府、人民群眾以及有關基礎文化工作者建立社會主義文明維護和傳播的合力。
2、建立長效保護機制,實施科學管理
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新的文化語境當中,有著比較薄弱的自我保護意識,需要鄉村外部力量以及內部力量整合起來,通過專家的介入以及政府的有效引導,再加上學校的加入以及社區人員的參與,將長效保護機制創建起來,利用科學的管理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社會的發展中有比較旺盛的生命力。鄉村基層黨組織以及村民委員會需要設置專項工作人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落實到位,并且在專家的幫助指導下展開文化上的有效摸底。
3、合理開發,探尋新的文化表達方式
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協調發展的核心就是擁有較為合適的現代化的表達方式,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興起的文化市場當中,通過流通、生產、銷售等各種手段展開生產性的保護,或者利用挖掘、評估等方式與其他業態相互結合,這也是當前社會中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合適的方式方法,能不斷吸引有志青年回鄉創業,促進鄉村多元化的產業積極有效地發展。在實際發展中,需要不斷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傳承發展、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則,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穩定存在文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