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過:“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文化。”千百年來,中國文明的萌發、生長都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村。農村是鄉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發源地,擁有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豐富資源。因此鄉村振興必須聚焦文化振興,要不斷提升文化的軟實力。
1、注重原生態系統保護。
古村落蘊含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被稱為“活著的文物、有生命的歷史”。據統計,目前我國有7000個古舊村落被列入傳統村落名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古舊村落蘊含的獨特價值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古舊村落保護還存在著不足。如一些地方忽視古村落的原生態系統保護,熱衷于在原址上“拆舊建新”“棄舊建新”;一些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民俗文化面臨改變或消失的危險。在部分已經開發的古舊村落中,也存在品牌意識缺乏、業態單一、“千村一面”等現象。更好激活古村落的內在價值,需要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統籌好保護、利用和傳承的關系,構建美麗和諧的古舊村落生態系統。
2、要有可持續發展思維。
盤活古舊村落,需要依據不同地區古舊村落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靈活確定發展思路。根據所在地域,我國古村落可分為江南水鄉古村落、北方古村落、西南古村落和皖南古村落等。不同地域的實踐表明,針對“空心化”較為突出的古舊村落,可由政府主導開發或合理引入社會資本;針對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常住人口較多的村落,可根據情況采取農民、社區或企業開發的模式等??傊?,在這一過程中,不論采取哪種方式,都必須建立在統一規劃和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實現古舊村落長期可持續發展。每個古舊村落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盤活古舊村落的過程中,應努力找到每個村落的獨特定位。要為每個村莊找到差異化發展的路徑,讓歷史文化在保護中更好傳承,真正讓鄉村景色更美麗、文化更興盛。
3、在民俗文化上做足文章。
中國文化似江河,晝夜奔騰,源遠流長。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民俗文化,要結合鄉村民風民情進一步挖掘。習俗因傳承而深入人心。如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就是如此。在陜西安康,端午節有龍舟競渡,其中捉鴨子摸鯉魚在全國獨樹一幟;在陜西白水縣,端午節前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手工香囊;在湖南益陽市,小朋友們全身心投入五彩繩的編織中……這些民俗活動不僅豐富了端午的節日內涵,也表達了人們寄情言志、團圓孝親、強身健體的良好祝愿。要充分發揮優秀民俗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村鎮可以結合當地實際,在傳統節日里舉辦一些吸引眼球的文化活動,如清明節踏青活動、重陽節敬老登高活動等,這些活動一要有儀式感,二要講好傳統節日故事,三要有廣泛的參與性。人們對傳統節日民俗的青睞,正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4、要在文化挖掘上下功夫。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即人化,人的差異性造就了鄉村文化的豐富多彩。要把地域文化特色凸顯出來,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尤其要把中國農業文明自成一體、不斷發展的創新精神元素挖掘出來,增強文旅產業文化底蘊,打造鄉村旅游優勢產品。如多彩的非遺技藝、古樸的古村古鎮、獨特的民族風情、優美的自然景觀等,都是文化產業的要素,經過產業化開發就可以成為致富之源。
5、深挖鄉村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
要充分彰顯鄉村多元文化特色和創新價值,為鄉村旅游業注入源源不斷發展的動能。更好地激活古村落的內在價值,統籌好保護、利用和傳承的關系,構建美麗和諧古村落生態系統。為村落和自然環境注入民風民俗、傳統手工技藝等文化內涵,為每個村莊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才能使古舊村落“活”起來、“美”起來,讓歷史文化在保護中更好地傳承,讓鄉村景色更美麗,文化更興盛。推動古舊村落“活”起來,需要協調好古舊村落周邊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關系,確保在承受能力范圍內合理利用。在修繕和維護好生態原貌的基礎上,依托古舊村落自身的地域文化、傳統技藝、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適度開發文創、旅游等,能夠確保古舊村落的生態價值和經濟文化價值共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