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景觀設計在城市
景觀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態景觀設計通過貫徹可持續性、地方化、多功能性、參與性等核心原則,不僅美化了城市環境,而且增強了城市的生態功能和可持續性。面對未來的挑戰,生態景觀設計需要不斷創新和適應,運用新的技術和方法,更好地滿足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需求。
1、加強廢棄材料的利用
后工業時代,許多景觀設計師提出并實施了“最少干涉”的設計理念,即在保留原有景觀形態的同時,創造性地設計原有景觀。德國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將其廢棄的天然氣儲存設施改造成了一個潛水俱樂部的訓練場。原來的墻壁被改造成攀巖愛好者的游樂園,一些倉庫和工廠被改造成舞廳和音樂廳,在保留原有工業特色的同時節省了建設成本。它體現了德國“謹慎的城市更新”的城市設計理念,力求盡可能地保持既有建筑的肌理和公共空間,并與社會、經濟等相關策略緊密結合,使當地居民和企業能夠長期留在舊區,力求改善既有城市區域的建筑空間組織和街區大小,提升城市和空間品質。
2、科學選擇植物配置
1)所選植物應盡量避免異味,成活率高。在日常維護過程中,要將樹冠修剪整齊,加強角度控制,控制其與地面的夾角在30度以上。由于路邊樹木生長環境周圍車輛較多,所選植物應具有突出的抗污染和凈化能力。
2)選擇灌木種植在人行道或綠化帶上。為了更好地促進綠化效果的提高,設計師需要選擇花期較長、枝葉、植物形態較好的植物。這些植物不僅可以增強道路景觀的美感,還可以為優化生態環境創造良好的條件。在選擇植物時,應綜合考慮城市濕度、溫度等因素,盡量選用當地樹種。此外,植物配置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和復原力也起著重要作用。在面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外部壓力時,不同類型植物的生理生態特性決定了它們對環境變化的不同響應能力。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可以增強生態系統對外界沖擊的抵抗力,加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過程。通過植物配置的精確設計,生態系統可以更好地適應和響應復雜多變的環境條件,維持其內部生態平衡。
3、充分利用場地資源
城市景觀規劃中設計師通過將不同的資源融入園林中,合理利用這些資源,使景觀具有獨特的特色,減少資源的浪費。首先,利用當地的材料,深入挖掘和整合當地的資源,將各種設計元素與景觀設計相結合。例如,利用當地河流和地貌的特點,合理設計景觀。以水資源為景觀主題,科學規劃水環境,通過當地材料撬動水資源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水景觀。如果水源嚴重短缺,則需要科學規劃植物,將其與園林擺件相結合,使園林景觀更加精美,將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提升園林的自然氣息。其次,充分保護場地內的植物,避免破壞其原貌。如果有必要做出改變,就要做好移植工作。盡量減少挖土和運土的頻率,對原有地形進行合理改造和裝飾,充分利用場地上的建筑,合理處理,營造獨特的景觀。
4、加強內部結構的設計
在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與景觀的互動關系,實現人與景觀的溝通與融合。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把握當前時代發展的步伐,注重綠色景觀的互動內容,將周圍的風景與人們的審美結合起來,利用綠色景觀中的雕塑,突出城市景觀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氛圍,使人們達到身心娛樂的目的。城市景觀設計階段,由于生態景觀設計的重要性,設計師在具體的規劃中需要更加關注公園的內部結構。首先是交通方式的規劃。道路起著引導作用,其規劃將對游樂園的各項功能產生重大影響。在設計公園時,出于生態保護的考慮,公園內大部分面積被草地、樹木和水面所占據。因此,游客可以參觀的區域受到很大的限制,這在某種意義上限制了公園的功能。入口是公園的地標,好的設計可以給人一種突如其來的開放感。同時,它也是公園內部文化的一種體現,可以引起居民參觀的興趣。在具體的規劃中,設計師必須考慮“改造”的功能,使園區內外兩種不同的“改造”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