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恢復性環境理論概述
恢復性環境理論是環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環境如何幫助人們從心理疲勞和壓力中恢復。這個理論的基本概念最早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Kaplan和Talbot在1983年提出。研究發現,野外生活對大多數人都具有恢復性功能,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從心理疲勞及與壓力相伴的消極情緒中恢復過來。
相關研究發現:在恢復性環境中,人體能觀察到的恢復過程包括情緒的積極轉變、完成定向注意任務的改善、自主喚醒水平的下降,以及其他可以觀察到的行為等;大量事實證實,自然的或具有自然特征的風景通常比城市的或者人工的風景更具有恢復性;自然的綠色環境被認為能不費力地減弱因長期的腦力勞動導致的直接注意疲勞,從而提高個體的感知恢復。
2、恢復性環境理論在康養旅游中的研究
恢復性環境理論與康養文化的核心理念——通過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調節,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有著內在的契合性??叼B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是康養文化的現代體現,其特征包括對優良自然環境的強依賴性、強組織性以及旅游項目的健康體驗性。
國內恢復性環境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公園、醫療機構、療養機構等人群密度高的地區。關于恢復性環境理論在康養旅游中的研究,學者文平在《基于恢復性環境視角的鄉村康養旅游發展研究》中,從恢復性環境理論的視角出發,對鄉村康養旅游地建立恢復性環境的意義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論證,并對鄉村康養旅游地的恢復性環境實踐路徑進行了研究。在實踐中,恢復性環境理論在康養旅游的應用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鄉村康養旅游,作為康養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已經開始嘗試將恢復性環境理論引入其規劃和設計中。又如森林康養旅游,以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森林資源為依托,開發森林游憩、度假、運動、教育、養生、養老及食療等多種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