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工業廢棄地已經失去了原有生產的屬性,但是它所產生的價值依然是無法估量的。作為城市內廢棄用地、工業遺址、公共空間、場所文明等屬性,其具有生態性、文化性、連接性、觀賞性等特點,具有修復生態環境、傳承文化歷史、連接功能區塊和推動工業審美的多重潛力。下面
建科園林景觀設計淺談一下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設計策略:
1、保留與更新
尊重原地形,對原地形地貌,應本著“最小破壞性設計”的宗旨進行處理,保持土方平衡并利用現有植物進行景觀重塑。摒棄引進外觀上光鮮亮麗的外來品種作為景觀植物,這不僅不利于植物本身的生長,同時也會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茖W搭配植物種類,要達到看似無為而治的效果。就城市公園而言,選擇適合鹽堿地種植的本土植物尤為重要,另外,如何搭配植物栽植才能起到遮蔭降噪的功能,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2、空間合理規劃
步行游園是一件費力的事情,市民自然會選擇他們的線路,具有抄近路的特性。人們都不愿繞道太多,如果可以看到目標,他們總是徑直走向那里,除非其通行受到阻礙。所以要想確保動態活動不會對靜態活動產生消極影響,就必須確保景觀節點之間的可達性,解決城市公園中動態活動路徑穿越特殊的靜態空間,如兒童娛樂場地、親水場地等,并起到增強節點空間連續性的作用,是在改造時應該改注意的。
3、生態修復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是二十世紀后逐漸發展起來的集景觀學、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交叉的學科,同時也是風景園林學科的三大基礎理論之一。
生態修復是1935年美國的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等最先提出的概念,他們通過植被種植方式,將威斯康星河沙灘附近的原有被廢棄的地塊恢復到被破壞前的土壤生態群落狀態。生態修復概念是基于生態學理論,將生物修復作為核心,結合物理修復或是人工干預的方法改善生態系統,同時遵照自然規律,利用生態系統本身的恢復與調整能力,以最小干預方法使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漸得以修復,并開始向生態平衡的方向發展。生態修復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原理,生態修復方法主要有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及工程技術措施修復;生態修復的目標就是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方法措施對受損的生態結構進行修補,在充分發揮生物有機體的特性,保護原有功能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新功能。
4、轉型發展
工業廢棄地景改造設計通過對原有用地性質進行轉型升級,對場地中遺留的豐富的舊址進行保留再利用設計,結合特色的地域文化,并融合休閑、娛樂、商業、展覽等豐富場所功能,滿足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從而激發再生場地活力,織補城市發展空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打破與城市分割局面,推動原有場地轉型升級,助力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